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——邊老師于第21屆中國國際門窗幕墻技術交流研討會演講
2019/11/08來源:遇見森鷹瀏覽:119262
各位尊敬的企業家:
大家上午好!
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組織方出給的,這個題目太巨大,壓得人喘不過氣來,我只能嘗試著和大家一起去分析討論,共同受益。
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經濟正處于下行的第一年,任何一個經濟一旦進入拐點,絕不僅是一年。據說今年已經有500萬家民營企業倒閉了,占比大概有1/6。如果想要見底,估計沒有1/3 倒掉是不夠的。
增長的焦慮與活下去
跟歐洲和美國的企業不一樣,中國的企業,特別是中小企業,都有增長焦慮。中國企業必須得有30-50%的增長,才能過得好一些。當增長率下降到百分之十幾,我們的利潤可能和去年是相等的。如果增長率達到3-5%,我們的利潤可能比去年是大大下降的。如果出現10%以內的負增長,我們的日子就很難過了。一旦銷售負增長達到20-30%,企業一定是虧損的。前些天我訪問了歐洲第一門窗品牌INTERNORM,他們2018年的銷售額是3.44億歐元,比上一年增長了3.6%,他們覺得非常驕傲,他們的效益也的確非常不錯。但是,一個中國企業如果增長了3.6%,老板就要耷拉腦袋了。因為歐洲企業的增長是建立在設備、人員、廠房完全不動的情況下,建立在市場價格穩定,成本穩定的前提下,因此它的毛利基本就等于凈利潤。但中國企業的處境是不一樣的,首先我們的市場價格不穩定,僧多粥少,競爭激烈。為了競爭,產品配置不斷升高,導致成本不斷上升,毛利不斷被壓縮。第二,我們的員工想增加收入的欲望非常強烈,因為他們背負著三座大山——房產、教育、醫療。所以老板要想留住人,就要不斷地漲工資。而且中國的企業即使經營了20多年,依然還有很多管理上的缺失。想招到有寬闊思維,有高度,有經營服務意識的關鍵崗位人才,我們就需要付出更多費用。因此,人工費不斷上升。第三,我們中國的企業家出手比較狠,買土地、建廠房,導致固定成本和折舊費越來越高,但資產運用的效率又比較低。這些成本費用的上漲就逼迫我們必須有高速增長。但是這么高的增長,我們的企業在管理上很難跟得上;這就導致了企業營養不良,孱弱多病,更經受不住市場的風雨飄搖。于是企業家的增長焦慮進一步擴大,并且形成了惡性循環。
在目前經濟下行的特殊時期,我們面對的不僅是增長焦慮問題,更是如何度過經濟危機,如何活下去的問題。今年在森鷹的年會上,我的講題就是《活下去》,只有活下去,才能迎來重新洗牌的機會。任正非也說過:華為的最低綱領是活下去,最高綱領還是活下去。”有人問了,“你的口號不是三分天下,華為有其一嗎?”他說,“三分天下有其一就等于活下去,不進入行業的前三名是沒辦法活下去的”。當年,中國電信行業有幾百家企業,后來發展成四家——“偉大中華”,華為在運營商業務里是第一名,中興是第五名。中興就很孱弱,沒有政府保護,可能這次就被打死了。在座的企業家也同樣面臨著活下去的問題。
聚焦相對論
那么,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活下去呢?最近我創造了一個新概念:聚焦相對論。大家都知道,我是一個聚焦狂人。在2011年,我把占銷售額55-60%的一個產品線砍掉了,保留了一個占40%的產品線,然后一步一步經歷了從3.7個億回落到1.5個億,又從1.5個億發展到今年的10個億的歷程。但是聚焦并不是對每個人,每個企業都適用。有時候我在想,李嘉誠算不算聚焦?李嘉誠做房地產、港口、港燈,還有電信產業等等。97年李嘉誠去找任正非合作,他要買斷一個虧損的電信公司,想請任正非幫他做成盈利,然后他再賣掉。最后沒談成,他選擇了其他伙伴,買了兩個電信公司,每個都賺了100多個億。我們去觀察李嘉誠的經營脈絡,他算不算聚焦呢?他了解自己的優缺點,技術方面的不足通過請專家來彌補,而且他也沒有把電信作為一生的事業去開拓。其實我覺得李嘉誠也是聚焦的,他聚焦在自己商業運作的才華上,聚焦在自己的資本上。應該說,他做事的邏輯是吻合聚焦原理的。
咱們再說華為,華為算不算聚焦呢?華為一直以聚焦著稱,但它上了手機業務后,有人就提出了質疑:你是做TO B業務的,是做基站業務的,你怎么會做手機業務呢?這是橫向擴張,違背聚焦原理。我曾經也是這樣認為的。但是,細究下來,其實華為在2001年就開始做手機業務了,為基站配功能手機。據說華為在手機業務上的投入是非常大的,配備了一萬人的研發力量,并且專門找號稱“余瘋子”的余承東來做手機業務的領頭人。為什么要這么做呢?因為它預料到,美國早晚要打壓華為的TO B業務;但是,美國未必能左右終端消費者的選擇。因此華為在2004年就開始發展芯片和手機系統,目的就是為了擺脫對美國的技術依賴。華為把手機業務當成生死存亡的戰略業務來對待,而不是像格力、聯想、海爾只是單純的多元化。被欲望驅動和被使命驅動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。當你真正了解它的技術根基、運作決心,以及戰略的關聯性,你會發現華為也是符合聚焦原理的。
幾年前我和TATA的吳晨曦一起吃飯,吳晨曦非常優秀,非常有才華。我們見面,他第一句話就是——產品線要寬。跟我的觀點剛好相反。幾年下來,TATA也跨界做了鋁包木窗和入戶門,做得也很好。我就想,是他錯了呢,還是我錯了呢?其實每個人,每個企業是不一樣的;只要你的能力能頂得住,你的企業能持續的健康的發展,就是對的。人要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,要了解自己的人生半徑有多大。有點像孫悟空給唐僧畫的圈兒,只要在你的能力半徑之內,你就是安全的。所以聚焦是相對的,不是絕對的。如果你有能力,八個品類照樣做得都很好;如果能力不夠,做一個總比做八個要容易。只要我們把企業做得有特點、有利潤、可持續,就是成功。不要一味追求做大,做大是福分,做好是本分。
此外,聚焦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。當企業很小的時候,你就把它打造成一根針;企業發展到中級水平的時候,你就把它打造成一根紅纓槍;當企業發展到很大規模的時候,你可以把它打造成一根金箍棒。無論是針還是金箍棒,無論是小還是大,總之要有競爭力和戰斗力。但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,我們更要謹慎行事,寧可把企業做成不倒翁,也不能做成小老樹。什么是小老樹呢?就是一棵小樹,還沒長高,就分了很多杈,看起來非常茂密,但它永遠做不了大事兒。不將這些小樹杈砍掉,樹永遠也不會長高。不倒翁,大家都知道,它的重心很低。所謂“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。輕則失根,躁則失君。”“君”是基礎的意思。我們把企業做成不倒翁,保有很好的現金流,即使風吹草動晃一晃,但還不至于倒下。
戰略思維與人類使命
剛剛我們用了些篇幅講了聚焦的意義和相對性,那么,聚焦是從哪里來的呢?聚焦是戰略思維的一種。我們一生最應該建立的就是戰略思維。一個有戰略思維的企業家就算管理上有點兒不足,也依然可以立于不敗之地。所謂的戰略思維就是尋找正確的事兒,然后管理他人把事兒做正確。凡是有戰略思維的老板,企業做得都不差。戰略思維不是隨波逐流,不是機會主義,不是目光短淺只顧眼前。我們常常不愿意去干一些費勁兒的事兒,比如說團隊建設、培訓,工廠形象打造等等,這都是需要很長時間才會慢慢發酵,產生效果的。戰略思維是全局性的、注重目標的、與時俱進的;戰略思維是與生俱來的,也是可以后天學習的。成吉思汗和博爾濟還沒結婚的時候,到博爾濟家去。博爾濟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女兒,在看書。成吉思汗問她:“書里有什么?”她說,“書里有智慧?!背杉己拐f:“書里為什么有智慧?”成吉思汗認為智慧在人的心里。所以,像成吉思汗,毛澤東這些偉大的人都是生而知之者?!吧撸弦?;學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學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學,民斯為下矣。”
我們大部分人都屬于學而知之者,那么戰略思維要怎么學習呢?我的做法就是:啃經典,勤練習。在我看來,人類的知識分為三類,99%的知識是垃圾知識;剩下1%里的99%是科學,1%里的1%是“道”。我們要去研究什么是道,要去做正確的事兒。戰略思維可以通過啃經典來學習,學點《論語》、《易經》、《道德經》、《陽明心學》等等。這些千古圣賢寫的著作,不用多,只要把《道德經》用幾年時間一個字一個字啃,啃500遍,你就會發現,干什么事都心明眼亮。
但是光啃書本還不夠,還需要勤練習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。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三分學,七分習。我很愿意在網上讀一些上萬字的長篇文章,眼神不好,不能用手機看,就讓秘書打印出來,每天都保持閱讀十幾份的數量。這個時代在變化,我們要了解政策,了解行業,了解年輕人的思考和決策邏輯。不能總是后知后覺,甚至不知不覺,這樣會被時代拋棄。我們需要吸收現代化的知識和文化,并且用道來衡量其正確性。良知讓我們知道是非善惡,但是很多事情正確與否,卻無法一錘定音;我們必須排除錯誤,才能趨近于正確。只有不斷地學習,我們的戰略思維才能漸漸建立起來。
那么,戰略思維又是哪里來的呢?我認為來自于使命。人來到這個世界上,不是無緣無故的,而是有使命的。人生是由三個字組成的——生、活、死。但我們只喜歡前兩個字,我們常說“生活”是多么美好,卻忌諱說“死”這個字。我覺得其實可以改一個字——生、活、回?;?,是回家。人的一生應該回答三個問題:你從哪里來?你要到哪里去?你是誰?你的使命是什么,就決定了你是誰。你從哪里來必然就會回到哪里去。你帶著使命而來,使命達成,你就又回到來的地方去了。所以,我們不要只想著賺錢,每日尸位素餐、爾虞我詐、吃喝玩樂。王陽明說:人人皆有良知,人人皆可成圣。我覺得可以加一句:人人皆有良知,人人皆有使命,人人皆能成圣。所謂良知就是知善知惡。“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,知善知惡是良知?!碑斘覀冎郎茞汉?,就要確定自己是要干善的事兒,還是要干惡的事兒。你整明白自己的使命了,你的戰略自然就清楚了。
德魯克對使命有深刻的看見,他說:“使命就是你今生要做的事情,一切工作皆源于使命,并與使命密切相關?!笔姑拖褚桓t線,貫穿于企業管理經營過程的始終。企業之所以遭受重創,是因為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使命。德魯克說,“管理是什么?管理是界定使命,并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使命的過程?!痹诘卖斂说难劾?,使命是讓企業成功的法則。
除了使命,最近我又思考了一個問題——壽命與活法。有人活到90歲,是高壽嗎?如果他只是活給別人看,那我認為他沒有活過。在我看來活法有三種。一種是活在別人眼里。我得努力干??!讓我爸媽看看,我給他們爭氣了,讓我同學看看我挺厲害的,讓世人看看我干100億了,你們得尊重我。我們大部分都是這樣的人,要爭口氣,但是越活越累。我這么大歲數了,為什么要在你們面前活出個樣兒來?不如踏踏實實地活出自己。第二種活法,為自己而活,確切地說是為自私而活。我得對自己好一點,多吃點好的,喝點好的。吃著喝著,突然會覺得也沒啥意思,挺空虛的,總覺得缺點啥。因為上帝把使命放在人的心里,你缺的就是還沒有找到你的使命。找到后你就會為使命而活,為人類蒼生而活,這就是第三活法。道德經49章里說:“圣人無常心,以百姓之心為心。” 就是說圣人是以百姓的心為心。“善者,吾善之;不善者,吾亦善之──德善。信者,吾信之;不信者,吾亦信之──德信?!蓖蹶柮骰盍?7歲,他從29歲開始決定存天理去人欲,做一個圣人。那他真實的壽命我覺得應該是57減29,28年。人找到使命,并為之奮斗的那一天,他的生命才開始。大家都要去思考自己的使命,因為有了使命,你就知道你的戰略是什么了;有了戰略,你就知道你該聚焦什么了;有了聚焦,你就能活下去,就不必受增長的焦慮了。
當你為使命而活的時候,你就感覺精神抖擻,因為你的每一天都在為這個世界做有意義的事兒,個人的得失反而不覺得是什么大事兒了。人赤裸裸的從上帝那里來,賞賜的是耶和華,收取的也是耶和華。我們什么都沒帶來,也什么都帶不走。金錢實在是人生的贈品,也是對人的考驗?!敖鹩駶M堂,莫之能守。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功成身退,天之道?!币馑际钦f金玉滿堂,無法守藏;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,那是給自己留下了禍根。一件事情做得圓滿了,就要收斂,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。人有錢后就驕傲,是最大的無知。
獨特性與性價比
剛剛我們談的都是理論概念,具體投射到企業經營管理上,該怎么做呢?其實做企業就兩條:第一,做獨特性。第二,做性價比。二者不可兼得。有了獨特性,就有了溢價力,就無需性價比了。即使銷量不大,但乘上高單價,企業仍然能活得不錯。那么要如何走獨特性這條道路呢?獨特性就是用技術、熱銷、新品類等方式去定位自己,就是講一個品牌故事。品牌不等于企業,企業擁有品牌;品牌是企業一個重要的利劍,根植于顧客心中的一個印記。一個企業要先找到自己的獨特性。搶先定位、關聯定位,為對手重新定位,不管你用什么樣的定位方法,總之要讓你的企業有獨特性??上в泻芏喾浅:玫钠髽I,沒有找到自己的使命,最后受利益驅使,越做越沒特點。
在打造品牌獨特性上,我們中國人喜歡彎道超車,走捷徑。所謂“大道甚夷,而人好徑。”定位理論引入中國之后,就有點變味兒。他們強調“事實不重要,認知才重要”,捏造一個特性,然后引導企業家去打廣告,沒想到有的企業竟然成功了。認為事實不重要,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悲哀。他們的定位有兩個基于:基于顧客的心智,基于競爭者的狀況。但我說得有三個基于——基于競爭,基于認知,基于事實。品牌是打出來的還是長出來的?當年中央電視臺廣告的標王——秦池美酒,被新華社的一個記者寫了八篇《話說秦池》的文章,現在還有秦池嗎?品牌故事是為了打品牌而打品牌,還是真正從產品和服務上去打造獨特性?我們品牌的根基不應該建在沙灘之上,而應該建在磐石之上。
我們再來說說性價比,性價比就是物美價廉。千萬不要把性價比簡單理解成降價和價格戰。能做性價比的企業少之又少,像美國西南航空、沃爾瑪、家樂福、優衣庫,無印良品,你能數得上來的都是大企業,中國的小米也算一個。因為做性價比風險非常大,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很高的資金投入,才能觸及到產業鏈的上下游,才能把成本降下來。中小企業要謹慎使用性價比的方式,因為你是小企業,沒有影響力,人們可能根本不給你證明自己是好產品的機會,就簡單的認定你是粗制濫造。到時候,你賣得很便宜,銷量又很小,成本就會變高。
站在森鷹這個角度,我對性價比的理解就是聚焦、規模、供應鏈。當我們聚焦到鋁包木門窗這個單一品類的時候,剛好行業處在競爭不激烈的時期。第一,聚焦帶來了銷量,采購成本驟然下降。東西要好,價格要低,監管要嚴,當然我們付款是棒棒的。有了這幾個條件,我們的供應商就算賺不了多少錢,也樂意和我們合作。其次,我的庫存成本下降。因為聚焦,原材料種類比較少,管理比較容易。第三,我們的消耗成本下降,由于銷量大,產品單一,專業化分工效率更高,生產線材料的利用率也有所提高。第四,我的人工費也低,因為森鷹全年都有活要忙,因此核算到每個訂單的人工費不高,但工人每個月6000多元的收入是可以保證的。第五,由于有了規模,設備折舊也沒有別人高。
最近參觀INTERNORM的工廠,給了我很大的震撼。他們11.2萬平方米的工廠,產出27.5個億。森鷹10萬平房米的廠房(不算南京),產出10個億。10萬平方米和11.2萬平方米,竟然差了2.5倍的銷售額,為什么?因為他們是兩班倒三班倒。一個歐洲的企業都能兩班倒,三班倒,我們中國的企業為什么不行?他們震撼了我,我不再一味追求建廠房了。這樣固定資產投資又可以省去很大的一筆。大家要思考聚焦帶來的好處,而且一定不要靜態地去分析成本,而是要動態地去分析。你一旦下定了決心要聚焦,就一定要把規模做起來,因為規模會讓你的成本大大地下降,效益大大地提升。
能力構建在組織之上
無論做獨特性還是做性價比,都要靠人去實現。人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組織。曾經有人采訪李嘉誠:“你經商這么多年最大的體會是什么?”他回答了兩個字:“組織”。沒有組織,一切理念都是空談。但人的兩大特性——有限性和有罪性,使得組織有分工,難協同。我們要想把企業做得更好,就要提升組織能力,就要進行組織變革。組織變革是組織結構與文化的變革。組織結構解決的是權力和責任匹配的問題。企業要想持續發展,它需要一個可以分享的組織結構。組織文化解決的是思想和行為統一的問題。能適時進行組織變革的企業才能激活員工的創造力。
沒有人是不能形成組織的。所以,企業第一個要找的就是人力資源的負責人。一個企業的創立,沒有誰都可以,就是不能沒有人力資源。華為、阿里都有非常強大的人力資源。人力資源必須有高度、有愛心、有知識、懂業務、懂產品,輪崗過來的更好。
先人后事兒,找到合適的人比什么都重要。寧缺毋濫,慢招人,快攆人。不輕易讓他進來,轉正要慢,好好考驗??鞌f人雖然顯得有些不盡人情,對員工來說也是一個打擊,但他還有機會到其他企業繼續成長。如果縱容他在企業里混,搭上了他的青春,才真是害了他。
人不是培訓出來的,但是訓練也很重要。將來的競爭不是戰略的競爭,而是管理的競爭。管理涉及到全體員工,管理是反復抓,抓反復,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一個優秀的人長期不訓練,慢慢也會變得平庸。一個人不學習肯定是不行的。所以我們要進行三個訓練:訓練有素的人,訓練有素的思想,訓練有素的行為。
在組織運營中,考評是很重要也是很痛苦的,但作為老板必須要把這個功課學會。如果能把這個事情長期堅持下來,你就會變得與眾不同。華為講的就是價值創造,價值評價,價值分配。沒有評價怎么衡量創造價值,沒有評價哪來的利益分配?森鷹也一直在考核評價的道路上摸索。此外,我們要敢于管理。敢于管理是不遷就任何人,我們常常是遷就干部的,因為我們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,一個干部辭職,招聘就得幾個月。這中間在管理上是斷檔的,再加上缺乏工作標準,就使得工作難以保持連續性。在華為,一個人不干了,后面有人排隊等著。華為A等級的獎金是B的三倍,而C就是0,就是這么大的差異,所以ABC的競爭絕對是殘酷的。我們不敢,擔心整得太嚴,員工跑了。盡管這樣,我們還是要學習敢于管理,學習考核評價,月度考評,季度考評……方法不一,堅定不移。
考評的同時,我們要學會分錢,不學會分錢很難經營好企業。一切制度的核心,其實還是利益分配,用KSF、PPV、股權,讓人人都來當老板。為什么作為老板的我們,沒有人監管,卻像老驢一樣工作。因為我們有使命,有愿景,有利益,而員工沒有。如果只是老板有使命,員工沒有使命,那這個企業不會走太遠。我們要搭建一個平臺,我們要改造薪酬制度和股權分配制度,讓全體員工的活力被激發出來,人人出來當老板,自己的薪酬由自己決定。共產黨之所以能打敗國民黨,就是因為他激活了個體,讓每個人都成為有使命的奮斗者,最后形成文化,沒有文化的隊伍是不能打勝仗的。文化的根基在于他的信仰,可以說文化是信仰的一種表象。有什么樣的文化,就有什么樣的企業,有什么樣的企業就有什么樣的社會。
企業規模小的時候,思考可以都在一個人的腦子里。如果想把企業做大,我們必須要求團隊里的每一個成員,要從執行者,變成能提出問題,有解決方案的精兵。組織的力量是無窮的,但是如果組織構建在老板之上,這個組織就是孱弱的;如果組織構建在團隊之上,上下同欲,一起奮斗,就能夠不那么官僚,不媚上欺下,而是向上管理,向下負責。拿下一個訂單,要靠研發能力、營銷能力、品牌能力,更要靠客戶在企業里看到、聽到、感受到的企業文化和行政管理能力。怎樣讓組織里的每一個人都動起來,服從于組織的目標,怎樣使得承擔經營績效的人能夠和投資者一起分享成長,這是組織變革的重點。只有做到這一點,才能實現企業健康的高速的增長,才能治愈我們增長的焦慮。
好,我的分享就到這里,謝謝大家!
免責聲明:美家美戶家居網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以及企業投稿,如頁面信息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進行處理!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aixiaoba.cn/newsshow/4252.htm
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:美家美戶家居網